,,《AI取代人类?先学会给手机充电再说!》一文以幽默视角解构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。文章指出,尽管AI在围棋、绘画等领域技惊四座,却在给手机充电这类基础物理交互中频频"翻车",暴露出机械臂抓取力度难以精准控制、无法适应千奇百怪的充电口设计等现实短板。通过对比人类婴儿都能完成的插线动作与AI的笨拙表现,作者揭示了当前技术对微观物理世界感知和实时应变能力的缺失。文中调侃自动驾驶在暴雨天识别失效的窘境,强调人类独有的触觉反馈和直觉判断仍是AI难以逾越的鸿沟。最后提出人机协作的务实方向——让AI处理数据洪流,人类专注创造与决策,在自嘲与反思中消解"AI威胁论"的焦虑。
每次AI领域有新突破,评论区总会出现"程序员要失业了""画家要完蛋了"的哀嚎,作为一个长期围观科技圈的段子手,今天我决定用一盘小龙虾的钱当赌注,带大家看看那些号称要取代人类的AI,现实中到底有多少令人笑出鼻涕泡的翻车现场。
一、"体力劳动者颤抖吧"——然后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摔了个狗吃屎
要说AI取代体力劳动,波士顿动力绝对是当红流量明星,他们家的机器狗会跳MJ的太空步,机器人能后空翻三周半,看得吃瓜群众直呼"终结者来了",但去年有个视频泄露了真相:在测试仓储搬运时,某台价值百万的机器人被地上一根数据线绊倒,挣扎了2分38秒愣是没爬起来——这时间都够人类仓库管理员扶它起来再点杯奶茶了。
更搞笑的是,日本某工厂引进的AI分拣系统,遇到形状不规则的水果就开启"抽风模式",监控显示,在连续三次把芒果扔进土豆筐之后,系统居然弹出对话框:"检测到工作环境存在异常,建议将水果改为标准立方体。"(此处应有水果商集体沉默)
二、"艺术创作不再是人类专利"——于是AI给甲方画出了克苏鲁风logo
Midjourney刚火起来那会,设计师圈确实抖了三抖,直到某4A公司真的尝试用AI做商业设计:要求"高端大气的科技感logo",AI生成了一团缠绕着闪电的机械大肠;想要"温馨的家庭厨房场景",AI端出了冒着绿烟的煎蛋配八爪鱼触手,最绝的是给某奶茶品牌设计的二次元代言人,AI贴心地给人物画了六条手臂,并标注"提升服务效率的创新设计"。
音乐圈也不遑多让,某AI作曲软件给新人歌手生成的出道单曲,副歌部分突然插入30秒的微波炉"叮"声,制作人听完后感慨:"这歌应该叫《我在厨房搞说唱》吧?"
三、"AI即将统治金融圈"——然后它把公司年会预算买成了比特币
华尔街确实有不少AI交易系统,但总有些意外惊喜,去年某投行的AI在分析"黑色星期五"销售数据时,把沃尔玛的股票代码WMT和魔兽世界金币交易平台WMT搞混,结果自动下单买了200万美元的游戏虚拟货币,更魔幻的是,某量化基金AI在情人节当天,把"爱心形状"的K线图解读为买入信号,导致巧克力概念股集体涨停。
就连简单的报销审核都能闹笑话,某公司财务AI坚持认为"团建去迪士尼属于儿童教育支出",理由是"员工在旋转木马上找回了初心"。
四、"医疗AI比老专家更靠谱"——如果它没把你的痔疮诊断为第三只眼
医疗AI的诊断准确率确实在提升,但总有些脑洞大开的误诊案例,某AI影像系统把患者的耳环阴影诊断为"耳道恶性肿瘤",把阑尾炎CT片识别成"外星胚胎寄生",最离谱的是某智能手环,监测到用户熬夜看球后心率加快,直接弹窗建议:"检测到剧烈情感波动,是否要联系殡葬服务?"
更可怕的是心理咨询AI,某用户倾诉失恋痛苦,AI建议道:"根据136792例数据分析,您现在应该购买特斯拉股票转移注意力。"(马斯克狂喜)
五、"AI将重塑教育行业"——如果学生愿意听Siri讲单口相声
在线教育平台吹爆的AI老师,实际操作起来简直像人工智障,某英语学习APP的AI陪练,把"Let's grab a bite"翻译成"让我们抓住一个咬伤";数学解题AI在解释勾股定理时,突然插入"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情感关系"这种哲学暴论,最惨的是历史课AI,被问到"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",它回答:"可能他家的Kindle内存不够了。"
就连改作文都能改出花来,某AI给作文《我的妈妈》的评语是:"人物形象单薄,建议增加超能力设定。"
"终极难题:AI连充电都不会"
说到底,AI最魔幻的现实是:号称要取代人类的它们,99%还得靠人类保姆伺候,特斯拉工厂的机械臂罢工时,屏幕上显示的不是错误代码,而是硕大的"请插电"图标;某银行服务机器人没电后,居然在营业厅边爬边喊"我要吃电子啦";就连阿尔法狗下赢柯洁后,也得等着人类给它点"重启"按钮。
更不用说那些令人智熄的日常场景:智能音箱把"打开除湿器"听成"删除书记",扫地机器人抱着宠物便便满屋作画,自动驾驶汽车在隧道里突然播放《速度与激情》主题曲......
写在最后:
看着AI们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表现,我突然想起小区门口修了三个月还没完工的机器人快递站,或许就像我家猫主子永远学不会用马桶,AI要真正取代人类,还得先解决"找不到充电口就哭唧唧"的生存难题,与其担心被取代,不如把AI当成刚入职的实习生:干活麻利但经常犯二,需要人类带着它成长,毕竟,连手机电量低于50%就焦虑的我们,哪来的勇气嘲笑AI的"生存能力"呢?